又是一年一度论文生产的季节,大学生、研究生、博士生们都投身在纺织(满是废话的)论文的行列。
写论文最难的,并不是如何凑字数, 而是——开始动笔 。
(相关资料图)
一旦打开了文档,就会发现周围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有意思了起来。
桌子不够干净,擦一遍吧;白开水不好喝,冲一杯咖啡吧;手指甲有点长,剪一下吧;电脑桌面文件太乱,整理一下吧……
忙忙碌碌一天,文档还是0kb,那就明天再写吧!
图源:日剧《写不出来~编剧吉丸圭佑的没有条理的生活~》
无论是写论文,还是做PPT,还是写汇报,打发无聊最佳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deadline。
所幸的是,不只是你,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作家也常在写作瓶颈、拖延症、ddl的恶性循环中饱受折磨。
不同作家面对ddl都有自己的套路。
有“不闻不问”型:
《萤火虫之墓》的作者野坂昭如拖稿拖到半夜12点还没写完,就跟编辑说你先回家,凌晨4点再过来,按门铃就好。而当编辑4点到达时,门铃却已经被野坂卸了。
有“千谎百计”型:
中土世界的创造者托尔金从开始酝酿《魔戒》,直到最终交稿,花了 整整16年的时间 。 每一次拖延,他都能给到编辑一个似乎难以辩驳的理由 :家里水管爆了、书中地图太难画、二战爆发无心写作……
有“死神来了”型:
《冰与火之歌》作者乔治·马丁已经拖欠系列第六部《凛冬的寒风》长达12年。有一次编辑催稿催急了,他还放出狠话:你们要是再催我,我就把小说里的角色一把火全烧死。
是每一个写稿人的真实状态了。图源:日剧《写不出来~编剧吉丸圭佑的没有条理的生活~》
还有一类是头悬梁锥刺股型,也许我们不能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作家,但能够把他们当作克服拖延、摆脱瓶颈的榜样。
美国作家 梅尔维尔 在创作《白鲸记》时,因为受不了拖延的自己,他就要求妻子 把他用一条铁链拴在书桌旁,一直到写完为止 。
维克多· 雨果 在创作《巴黎圣母院》时也受到拖延症的困扰。随着截止日期越来越近,雨果把自己锁在家中,让佣人藏好自己的衣服, 只穿一件破烂的睡袍,从而避免外出丢人,认认真真写作……
总而言之,你认识的每一个作家,都有怎么都写不出来的烦恼,但他们会坚持钉坐在椅子上,最终完成了写作。
这世界上真的有人能文思泉涌地写出文章吗?肯定有这样的天才,但不一定是我们。 [page]
美国写作导师安·拉莫特 曾帮助许多人克服写作障碍,她每次鼓舞学生写作时,都会分享这样一个故事。
三十年前,我哥哥十岁,第二天需要上交一篇鸟类报告。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,却一直没有动笔。他坐在餐桌前,周围散置着作业簿、铅笔和一本本没打开的鸟类学书籍。他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,不知如何着手,简直快哭出来了。后来,父亲在他身旁坐下,把手放在他肩上说:
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,伙计,你只需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,按部就班地写。”
几十年来,拉莫特一直在讲述着这个故事,她想告诉每一位在写作上遇到障碍的人,只要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”的慢慢来,终究会完成一篇文章。
或许有人会疑惑,这位有着“写作导师”名号的安·拉莫特到底何许人也,竟然敢于给出写作建议。
安.拉莫特
安.拉莫特,如今是一位知名写作者,一位书评专栏作家,一位写作老师,古根海姆奖得主,知名写作指导书《一只鸟接着一只鸟:关于写作与人生的建议》的作者。
然而,在取得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之前,她的写作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。
安.拉莫特1954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。童年时期,作为一个相貌平平、沉默寡言的孩子,拉莫特在写作中找到了归属感,开始梦想成为一名作家。
她19岁下定决心从大学辍学,搬回旧金山湾区专职写作。
然而,现实是残酷的:“我搬回旧金山,不但没有成为名作家,反而成了一个临时雇员,我能力差又爱哭是众所周知的, 我哭是因为工作乏味又不相信自己会落得如此下场。 ”
为了养活自己,她找到了一份枯燥的文书整理工作,每天在办公室偷偷摸摸地写她的小说。
哪怕是写着一些别人眼中的“糟糕故事”,她也没有停下来: “我辍学,做枯燥乏味的工作,几乎放弃人生,但我不放弃写作。”
经过多年的勤奋努力,在26岁那年,她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。
之后的作家生涯里,拉莫特出版过多部文学作品,包括《幽默与勇气——一个单亲妈妈的育儿日记》《备份计划:对信仰的深入思索》,曾获古根海姆奖,并入选美国加州名人堂。
她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,并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及全美各地多个写作研讨会教授写作,将梦想传递给更多的人。
在61岁生日的前夕,拉莫特决定写下她所确信的一切写出来,以便向那些不知所措或陷入困境的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指引。
于是,1994年, 汇集了拉莫特40年写作心得的《一只鸟接着一只鸟:关于写作与人生的建议》出版 。 [page]
畅销30年,影响美国一代创作者
关于写作,更关于生活
2017年,基于这本书的TED演讲视频《我从生命与写作中学到的12条真理》风靡全网,官网 点击量超过600万 。拉莫特以风趣和智慧深入人心,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。
至今,《一只鸟接着一只鸟》已经在全球 畅销30年 ,长居亚马逊 “写作指导”类排行榜No.1 。
可以说,拉莫特用自己的写作经历,影响了美国一代创作者。
在《一只鸟接着一只鸟》的前言中,拉莫特毫不回避地说,在自己的一本书出版后,她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名气与称赞,但她仍旧在坚持写作,也依旧鼓励任何有心写作的人放手去写。
“你必须迫使自己去做的那件事,即实际写作,反倒会成为整个过程中最美妙的部分……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奖赏。 ”
拉莫特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写作与人生经验,不仅教导你以作家的方式思考、把生活的点滴都视为素材,还像一个老朋友一样祝你培养豁达、洒脱心态,抚慰你内心的焦躁与迷茫。
她用风趣幽默、真挚动人的语言,循序渐进地解答了关于写作与生活的种种困惑。
当你无法迈出写作的第一步,她告诉你所有的杰作都始于拙劣的初稿。
“ 所有优秀的作家都避免不了写出很烂的初稿 ,这也是他们最后能写出尚可的第二稿,以及出色的第三稿的基础。”
“初稿是小孩的游戏之作,你大可畅所欲言、无所顾忌,因为你心知没人会读到,稍后再修改也无妨。”
当你因完美主义而进展缓慢, 她告诉你完美主义会让写作失去生命力 。
“完美主义意味着拼命尝试不要留下那么多需要清理的混乱,但杂乱无章能让我们看到万物是如何过活的。整洁让我想屏住呼吸、暂停动作,但写作恰恰需要呼吸和活动。”
当你遇到创作瓶颈,她告诉你当你真的写不出任何东西时,试着写写自己有多恨写作吧!
“不妨试着写一页文字,内容不拘,例如用三百字描述某个回忆、梦境,或者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方式诉说自己有多热爱写作— —只是为了好玩,只是为了不让手指变僵硬,只是因为你已发誓每天必须写出三百字 。”
它不仅是一本实用的创作指南,更是一味为所有有志写作的人量身定制的心灵疗愈良药。
2013年国内首次引进翻译了本书, 目前已绝版 。
这次,再版在10年前版本的基础上,在翻译、内容结构、装帧上都进行了 全面的修订与升级 ,更符合今天读者的审美与阅读习惯。 [page]
翻开这本书,与安·拉莫特一起写作吧,一只鸟一只鸟地写。
X 关闭
X 关闭